高三历史试题 2014.1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钱氏家训·家庭》载:“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这反映出古代家族
A.具有广结善缘的行举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行善济世的乡风礼俗
2.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宜慰司以达之。”
3.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A.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矛盾 B.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
C.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影响深远 D.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4. 右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宋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5. 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为其亡友的妻子幼子安排生计:“瘠田十母,自耕农仅足一家之食;若雇人代耕则与石田无异;若佃于人则计其租入,仅足供赋税而已……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蓄池鱼。”这说明明清政府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更加严格
6. 下图是反映德意志帝国议会的漫画。有学者戏称德意志帝国议会只是一个“发表独白”的“没有政府的议会”。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德国的代议制不彻底
B.德国议会不享有任何权力
C.德国议会受制于政府
D.德皇行使立法和行政大权
7.“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政治上发展民主”直接体现在新时期
A.实现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8. 下图是我国(1953~1998年)经济增长的波动图,其中有三次处于负增长,负增长的原因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所致
C.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苏联断绝对我国的经济技术援助
9.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赋税的征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作者强调的是
A. 形成统一的史学文化心理认同 B.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认识历史
C.提倡以否定的精神来研究历史 D. 要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10.关于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B.都赋予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
C.都规定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体 D.都赋予公民充分的选举权
11.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教授在评论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写道:“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这一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 D.天平天国运动
12. 关于我国农业,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已提及“深耕易耨”;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
A.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D.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13.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明确表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要,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次日,蒋介石发表的事实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讲话中也明确宣布:“余以为吾人革命所争者,不在个人之义气与私见,而为三民主义之实现。”由此可见
A.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B.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实行党内合作
C.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理论依据